控制电源异常
-
电源缺失:控制回路的电源熔断器熔断是常见问题之一。例如,回路中出现瞬间大电流冲击,可能是某些元件短路造成,导致熔断器熔断,使控制回路失去电源,合闸线圈无法得电动作,断路器也就不能合闸。此外,电源开关跳闸、线路松动或断线等也会导致控制电源缺失。
-
电压不足:控制电源电压过低,低于合闸线圈额定电压的85%左右时,合闸线圈产生的电磁力不足以克服断路器合闸机构的机械阻力,从而无法完成合闸操作。这可能是由于电源容量不足、线路过长产生较大压降等原因引起。
合闸回路故障
-
合闸按钮故障:合闸按钮长期使用后,内部触点可能出现磨损、氧化等情况,导致接触不良。当操作人员按下合闸按钮时,无法有效接通合闸回路,使得合闸指令无法传递到合闸线圈。
-
继电器故障:在合闸控制回路中,相关继电器起着信号转换和放大等作用。若继电器线圈烧毁,将无法吸合,导致回路断开;或者触点粘连、接触不良等,都会影响合闸信号的正常传递。例如,防跳继电器故障,可能会错误地闭锁合闸回路,使断路器不能合闸。
-
闭锁回路动作:一些断路器设有各种闭锁功能,如接地闭锁、带电显示闭锁等。如果闭锁条件不满足,闭锁回路会动作,切断合闸回路。比如,当接地刀闸处于合闸位置时,接地闭锁会阻止断路器合闸,以确保操作安全。若闭锁回路出现误动作,如闭锁继电器故障,即使实际条件允许合闸,也会导致断路器不能合闸。
-
辅助开关问题:辅助开关用于反映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,并将信号反馈到控制回路。若辅助开关位置调整不当或触点损坏,可能无法正确反映断路器状态,导致合闸回路被错误切断。例如,辅助开关在断路器分闸后未能及时切换到相应位置,使合闸回路一直处于断开状态。
机械故障
-
合闸弹簧问题:合闸弹簧是为合闸操作提供动力的关键部件。若弹簧长期使用出现疲劳、变形或断裂,将无法储存足够能量来驱动断路器合闸。例如,弹簧在多次拉伸后弹性系数改变,导致储能不足,合闸时无法提供足够的冲击力使断路器触头闭合。
-
连杆机构故障:合闸连杆机构负责传递合闸能量,使断路器触头动作。如果连杆变形、松动或断裂,会破坏合闸能量的正常传递。比如,连杆松动会导致在合闸过程中,能量传递不稳定,无法准确推动触头闭合。
-
脱扣机构异常:脱扣机构用于保持断路器合闸后的状态。若脱扣机构卡滞、磨损或调整不当,可能无法正常扣住合闸后的断路器,导致合闸后立即跳闸,看似不能合闸。例如,脱扣器的锁扣位置不准确,合闸时无法牢固锁住机构。
触头系统故障
-
触头变形或损坏:长期通过大电流或受到短路电流冲击,可能使断路器触头发生变形、烧蚀等情况。变形的触头无法正确对齐接触,烧蚀的触头表面会形成氧化层或凹凸不平,导致接触电阻增大,影响导电性能,同时也可能使合闸阻力增大,导致无法正常合闸。
-
触头插入深度不够:如果断路器在制造、安装或调整过程中,触头的插入深度不符合要求,会导致接触面积不足,无法承载正常电流,并且可能因接触不良产生电弧,影响合闸稳定性,严重时会使断路器不能合闸。
过载或短路保护动作
当线路发生过载或短路故障时,断路器的保护装置会动作,使断路器跳闸并闭锁合闸。如果故障未排除,即使操作人员尝试合闸,断路器也不会动作。例如,线路中某一设备发生短路,短路电流使断路器的过流脱扣器动作,此时需要先排除短路故障,手动复位脱扣器后,断路器才有可能正常合闸。
环境因素
-
温度过低:在低温环境下,断路器的一些部件,如润滑油、橡胶密封件等会变硬变脆。润滑油的流动性变差,会增加运动部件的摩擦力,影响合闸机构的正常动作;橡胶密封件的性能改变可能导致漏气等问题,影响断路器的操作性能,从而使断路器不能合闸。
-
潮湿或凝露:高湿度环境或出现凝露现象,可能使断路器内部的绝缘性能下降,引发电气部件的短路或腐蚀。例如,水分进入合闸线圈,可能导致线圈短路烧毁;金属部件腐蚀会影响其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,进而影响合闸操作。
来源: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